英媒稱,中國年青一代的“炒鞋”和“炒裙”日前風靡網(wǎng)絡(luò),成為中國現(xiàn)在最炙手可熱的“投資品”。但專家認為潮流說變就變,“炒鞋”和“炒裙”很難持久。
據(jù)英國廣播公司網(wǎng)站10月23日報道,靠炒球鞋“逆襲”的傳說過去幾個月來頻繁出現(xiàn)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可以與之匹敵的,是二次元文化愛好者常購買的洛麗塔風格的裙子——“Lo裙”,
一則社交媒體上的段子說:“炒幣已經(jīng)是老年人,未來是屬于炒鞋和炒裙子的!” 報道稱,今年29歲的林凌是限量版球鞋的愛好者,從小喜歡看《灌籃高手》和籃球比賽的他收藏球鞋多年。但在2018年12月起,他開始決定“投資球鞋”。 林凌說:“能感受到時候到了,因為問我鞋的人越來越多,也一天一個價。” 報道稱,林凌花了近10萬元人民幣,購買了100多雙鞋。靠著倒賣這些鞋,他大約在半年時間賺了6萬元。 在浙江一所大學讀大四的學生陶洲宸同樣注意到市場對球鞋的瘋狂。今年8月的一天,他以4380元人民幣的價格買下了一雙他所鐘愛的球鞋。到了晚上,見這雙原價只有1300元的球鞋價格已經(jīng)突破7800元,他果斷將球鞋轉(zhuǎn)賣出去。
報道稱,林凌和陶洲宸的經(jīng)歷是中國成千上萬“炒鞋大軍”的縮影。 報道還稱,二手球鞋交易的火爆,被認為與球鞋發(fā)售的方式有很大關(guān)系。此外,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的線上球鞋交易平臺也是“炒鞋”的助推劑。 如果說參與炒球鞋的主要是男性體育愛好者,那么在中國被稱為“Lo裙”的服飾則俘獲了很多中國女生。 報道稱,近兩年,在中國年輕人中頗受歡迎的視頻應(yīng)用,讓“Lo裙”從小眾逐漸走向大眾。擴大的需求讓這種類似歐洲古代貴族服飾的裙子成為新的“投資品”。 21歲的劉嘉欣是安徽一所大學的學生。入“Lo圈”多年的她已擁有近20套“Lo裙”,并將其作為日常服飾。 劉嘉欣稱,目前中國市場上大多數(shù)炒作的“Lo裙”主要是國外品牌。制作過程繁雜,包括綁帶、蕾絲等多種材料都需要定制。 她說:“買‘Lo裙’一般都是先付定金,做完了再付尾款,所以數(shù)量一般都是定好的。但有時候別的小姐姐穿得很好看,就有很多人想買,價格就上去了,” 劉嘉欣表示:“轉(zhuǎn)賣的話,萌款服飾一般不愁賣不出去。”
那么,它們會持久嗎?陶洲宸表示,無論是球鞋還是裙子,都是年輕人“亞文化”的一部分。他說:“一般也只有學生才會買這些,商業(yè)人士會比手表或汽車。” 陶洲宸認為:“經(jīng)濟越來越好,需求當然越來越大,而且學生永遠不可能是理性的。” 不過,香港中文大學房地產(chǎn)及金融助理教授胡榮對此持不同看法。她對BBC說,雖然看上去靠“炒鞋”和“炒裙”致富的故事很多,但這很難成為一個長期的過程。 胡榮說:“這類商品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剛需,只是一些品牌商家采取饑餓營銷策略。” 她指出:“潮流趨勢說變就變的,今天的流行鞋款說不定明天就無人問津,一錢不值。一旦商家加大供貨量,稀缺性也會馬上消失。” 此外,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也警告稱,“炒鞋”是一種“擊鼓傳花式的資本游戲”。官方媒體《光明日報》也發(fā)文號召有關(guān)部門“給這場來得莫名其妙的炒作降降溫”。 來源:參考消息 圖片:網(wǎng)絡(lu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