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府角度來看,“曬預算”已經(jīng)有了很大進步。但從公眾需求角度來看,“曬預算”的力度還遠遠不夠,需提高預算公開的科學性、合理性和通俗性,力爭讓公眾一看就懂、一看就明白。 4月2日,中央部門的2019年預算集中向社會公開。據(jù)《新京報》和《北京日報》報道,共有102個中央部門公布了今年的預算。財政部表示,此次預算公開做到了能公開的部門都公開。 這也是2018年機構改革以來中央部門首次“曬預算”,自然受到更多關注。從今年中央部門“曬預算”的情況來看,至少出現(xiàn)四方面的變化:一是時間提前,集中公開預算的時間比2018年提前了11天。二是公開預算的部門增加,比2018年增加13個,達到102個。三是更加透明,各部門預算內容更加細致、全面,一些部門特別就“三公”經(jīng)費預算的增減作出了詳細說明。四是效果更明顯,比如財政部預算壓縮4.34%,全國稅務系統(tǒng)預算壓縮6.91%;住建部減少一般公共預算16.06%,減少額達1.5億元。 眾所周知,自2009年財政部首次公開人大審議通過的財政預算報告和中央財政預算的四張表格開始,到2010年首次推進部門預算公開、98個中央部門中有75個公開部門預算,再到今年102個中央部門公開預算8張表,足足走過十年光景。近十年來,不僅中央部門預算的公開力度持續(xù)加大、透明度不斷增強,地方預算的公開也在持續(xù)加快、深入推進,形成了上下聯(lián)動的良好局面。 隨著預算公開透明度的不斷增強,政府與公眾的互動效應也越來越強。政府真誠地把賬本亮出來,讓公眾知道錢的去向、了解錢的用處、理解財政的困難,公眾則面對政府亮出的賬本,及時提出存在的問題以及需要進一步了解的情況,讓政府的賬本更透明,讓資金的使用效率更高。能在企業(yè)效益下降、財政收入增速放緩、支出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保持財政運行的基本平穩(wěn),與預算公開是密不可分的,與公眾的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最重要的是,預算“透明度”的增強,提升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近年來,公眾參與政府決策、支持政府決策的熱情不斷提高。例如,個稅改革方案在征求意見時,吸引了公眾的廣泛參與,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再如,對于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公眾也能依據(jù)實施情況,及時地把意見和建議反饋到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有助于制定實施的新政策能夠更客觀、更理性,更符合企業(yè)的實際情況。 從目前情況來看,雖然財政收支的矛盾相當尖銳,很多應當投入的資金,因為企業(yè)運行狀況不佳、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因素,無法滿足需要。但是,由于預算的公開,企業(yè)和公眾對國家的賬本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更能體會政府的不易和財政的困難,更愿意支持政府以“最小的投入”換取“最大的產(chǎn)出”。公眾對政府推動的各項改革措施的態(tài)度,也開始由原來的被動支持轉向主動支持,從“阻力”變?yōu)?ldquo;動力”。 當然,國內外的經(jīng)濟形勢一直處于變化之中,政府的預算也是常抓常新。因此,對于預算的公開力度,也需要適應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情況的變化,及時做出調整與優(yōu)化,而不是一成不變。從政府角度來看,“曬預算”已經(jīng)有了很大進步;但從公眾需求的角度來看,“曬預算”的力度還遠遠不夠,仍需進一步加強,提高預算公開的科學性、合理性和通俗性,力爭讓公眾一看就懂、一看就明白。這就需要有關方面將預算編制得更加科學合理,在公開預算時更加簡單明了。尤其是預算的子項目,不能含糊其辭,更不能模棱兩可,要能夠一目了然。對于新增的項目,需要更直觀地說明,更通俗地表達。只有這樣,才能讓預算公開更加透明,讓資金使用更加合理,把有限的錢真正用在刀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