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篇是《世伯司徒越》的續(xù)篇。 - ![]()
在拜訪世伯司徒越的那天晚上,伯母為我收拾了一間小房間安歇。世伯特意陪我坐了一會兒。墻壁上掛著一幅世伯的篆書作品。世伯問我:“上面的字你認(rèn)識嗎?” 我茫然地?fù)u著頭:“一個字也不認(rèn)識。這是甲骨文嗎?” “這是金文,屬于大篆。” 我還是一頭霧水:“甲骨文和篆書有什么區(qū)別呢?看起來都一樣啊。” 談到書法,世伯便來了興致:“甲骨文又叫殷墟卜辭,是指商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童趣。” 世伯臉上露出了笑容,特別純真的一種笑容,就像照片上的一樣:“甲骨文的字還沒有定型。偏旁部首的寫法及位置也常不固定,字的長扁、大小,反正也沒有定則。就像小孩子一樣,隨性、自然、活潑,充滿著稚氣。這就是漢字書法的最高境界了。” ![]()
我還是不明就里,又追問:“我還是看不出甲骨文和金文、篆書有什么區(qū)別。在我看來都是一樣的。” 世伯不厭其煩:“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主要指金文、石鼓文,有人還主張把甲骨文也包括在內(nèi)。因此你會覺得甲骨文和大篆差不多。其實是有區(qū)別的。甲骨文是刀刻的,金文是澆鑄的,又叫鐘鼎文。因此甲骨文筆道細(xì)、直筆多,金文彎筆多、筆道肥粗而且有了團(tuán)塊。字形也比較規(guī)范了,不像甲骨文那么自由。甲骨文更像孩童,單純;而篆書則成熟了許多,既保持了孩童的天真又有了自己的思想。因此我比較喜歡金文。” 雖然當(dāng)時我還有很多問題想問。但世伯畢竟年紀(jì)大了,還有肺疾,當(dāng)時天色已晚,差不多有9點來鐘,便沒敢再往下問。他的講解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又有著自己獨立的學(xué)術(shù)觀點,連我這個對書法一竅不通徹底的門外漢都愛聽而且記得住。因此我覺得他更像是一個書法教育家。后來我看到過一篇世伯關(guān)于草書的書論,卻沒有看到他關(guān)于甲骨文和篆書的書論。便把它寫出來以免有遺珠之憾。我知道他帶過不少學(xué)生,還在在大學(xué)講過書法課,不知是否在其它場合說過這個觀點,祈請知者補(bǔ)正。 ![]()
- 頌明 2018年8月24日星期五 - 附:上篇原文 《世伯司徒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