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者章方松
最近,章方松先生于西泠印社出版了新著《心呈意象——談書論畫隨筆》,此書專門論述中國書畫藝術,具有一定的書畫研究學術價值。 此著是章方松從廣漠的中國文化背景出發(fā),以中國傳統(tǒng)的宇宙觀意識,融入儒釋道文化思想,經(jīng)過自身的感悟中國豐富的文化意涵,思考論述中國書畫藝術的人文精神意味,并對中國手稿文化研究,以及將中國書畫藝術的視角審美提升到“心靈秩序”的高度,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新見解。 章方松于此著中從佛學解讀弘一法師書法,從易理闡述潘天壽書法,都有獨到之處。特別對邢文教授提出“分形書法”的闡述,以及提出中國書法的“星空意象”等新理念,為中國書法與中國畫研究提供了新思維方法。頗有啟發(fā)的是他在《自序》里高度概括中國書畫藝術人文精神的綜合蘊涵:“中國書畫藝術以線條墨色為載體,傳承漢字歷史走向之意味;神識《周易》,仰俯天地,道法自然之淵源,妙造天文宇空星辰之意象;镕鑄《詩經(jīng)》、《楚辭》,唐詩宋詞之性情;融匯儒釋道涵潤心神之精義,貫通宇宙博大生命之節(jié)律;凝聚自然與人文綜合靈悟之博通,表述人類情感思維理念之自性智慧。” 此著還針對齊白石、傅抱石、豐子愷等畫家的藝術成就,通過著者個人體驗通感書畫藝術的感知,深入研究他們以中國人文精神來表述藝術個性的美學特征。并與著名文化傳播研究學者居延安教授,對英文書法書寫與抽象畫藝術等討論,進行綜合性地深入淺出,視野多維地闡述。2016年,章方松于美國達慕思大學中國書法與手稿文化研究所,出版《心靈的秩序——中國書法與手稿文化研究》一書。此書為率先提出對中國書法與手稿文化研究的新視野,對中國手稿書法藝術審美與漢字手稿書法審美特質(zhì),深入闡述,發(fā)前人未發(fā)之上處,具有一定意義上的原創(chuàng)性學術價值。 《心呈意象——談書論畫隨筆》的出版,正如著名文獻家邢文教授在《心靈的秩序——中國書法與手稿文化研究》一書英文序文中指出:章方松先生“對中國書法和手稿的藝術形象的討論,引出他對中國書法作為中國傳統(tǒng)筆墨,以及中國手稿文化作為新的學術研究領域的系統(tǒng)闡述”。“對中國書法現(xiàn)代生態(tài)美學的進一步論證更加肯定了他的貢獻。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生態(tài)洞察力似乎是他對中國書法和手稿文化的廣泛解釋的自然延伸,從而保證了他現(xiàn)在這本書的思想一致性”。 章方松的新著,學識博通,見解獨到,蘊意豐贍,思考嶄新,語言典雅,風采靈趣。對中國書畫藝術研究有著許多新的思考理念。特別為鑒賞書畫藝術與收藏書畫藝術者,有著一定的思想啟發(fā)價值。 此書由西泠印社2018年11月出版。
![]()
《心呈意象——談書論畫隨筆》 自序 我自幼喜愛書法,童年臨摹碑帖,常伏案于深夜。母親陪伴在旁,諄諄訓導:古人造字難,字字須恭敬;字為人之眼睛,猶如星星【1】,照亮黑夜【2】。并教囑敬惜舊廢字紙【3】,予以安放桌旁紙簍。蒙以啟悟【4】,我亦敬畏漢字之神性! 漢字為中國文化之慧根【5】。溯源沿流,探賾索隱,深察脈傳,尋繹演變,自半坡陶紋【6】、殷墟甲骨【7】、鐘鼎篆隸【8】、秦漢簡牘【9】,至楷書行草,書寫行文,精義絕倫,馥散寰宇。倉頡造字【10】,諸取物象【11】,萬品六書【12】,睿哲易通【13】,璀璨星宇【14】,字字皆有來歷,超象意表【15】,廣攝悉備【16】,神合天機,義蘊慧智,照見宇宙【17】。漢字實為人類文字語言智慧之表征【18】!
![]()
甲骨文
![]()
書為文極,文化書意【19】。漢字書法乃中國文化慧根之花朵【20】。中國書法伴隨漢字,篳路藍縷,披荊斬刺,與時偕行,蘊意豐瞻,源遠流長,薪火不熄。唯深識漢字意涵,方可通悟書法人文之氣象。漢字書寫非“神隨筆游”,而是“筆隨神游”。觀賞魏晉碑帖【21】,秦篆唐楷【22】,金石玉璽【23】,敦煌寫卷【24】,及王羲之【25】、懷素【26】、顏真卿【27】之行草楷書諸等慧悟神妙之處,感發(fā)星空章法【28】,疏朗韻致,神采秀發(fā)【29】,互動感應,美融慧智,便是覺智領會中國漢字書法之偉哉!天地有觀,萬物呈象【30】,觀立象【31】,象表意【32】,意健行【33】,行勢運【34】,運隨神【35】,神通心【36】,心至道【37】,道法自然【38】。循此直入心契,誠性感知,自覺通識書法線條縱橫,氣行騰躍,抽象幻妙【39】,禮樂法度,物化神態(tài),游心天宇【40】,俱臻益美,此乃精神與天地往來之意境【41】。漢字神性【42】,發(fā)散于手稿書法之間,唯卓識默察中國人文經(jīng)典者,能貫通識知其間豐瞻之美學價值。中國畫與書法亦然,妙于以線條與筆墨展示章法空靈【43】,神意運律【44】,氣象氤氳【45】,表述情懷與思想,營造蘊涵中國人文之神采。仰韶陶紋【46】,秦磚漢瓦【47】,漢墓帛畫【48】,晉韻唐法,宋意明態(tài)【49】,流美天地【50】,演化至今,水墨畫皆為一脈相承,精義協(xié)同。筆融妙理,畫悟天機【51】。中國畫以自性智光【52】感發(fā),筆墨傳情,文道和合【53】,齊白石【54】、傅抱石【55】、豐子愷【56】,皆以體驗踐履經(jīng)典自身作品也邁向經(jīng)典化【57】,成就中國畫經(jīng)典語言之師者【58】。識悟中西繪畫之差異,亦有妙趣。中國畫山水人物隱含于天地之間【59】,花鳥草蟲寄情于識性意趣【60】,然西洋畫則以人本體價值為主體【61】,風景協(xié)之配設,而彰顯人類本體生命之耀彩。米友仁墨點云山,似電視粒子成像之妙,石濤波瀾漩渦,如宇宙旋律周流之象,八大用筆至簡,若大道貫現(xiàn)心宇星空之境……此等玄契至道,誠亦蘊含人文與科學之理趣。
![]()
王羲之《蘭亭序》
![]()
綜而述之,潛心默識,中國書畫藝術以線條墨色為載體,傳承漢字歷史走向之意味;神識《周易》,仰俯天地,道法自然之淵源,妙造天文宇空星辰之意象;镕鑄《詩經(jīng)》、《楚辭》,唐詩宋詞之性情;融匯儒釋道涵潤心神之精義,貫通宇宙博大生命之節(jié)律;凝聚自然與人文綜合靈悟之博通,表述人類情感、思維、理念【62】之自性智慧【63】。地球成村,國界為鄰,跨文化互動沖擊,史無前例。“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王羲之《蘭亭集序》)反哺時代,復興中華書畫藝術,經(jīng)典重光當下,融入世界文明之潮流,正為吾輩悟覺感發(fā)之時。無源焉能興學,無藝何以弘文?回眸經(jīng)典,悟覺書畫,惟道集虛【64】,觀照自性【65】,學藝攜進【66】,理以致敬。追溯源流,闡述藝道,傳人文,潛全息【67】,融學藝,表性情。書畫者凝神筆墨【68】,每一點畫與落想【69】皆為起心動念掌控任運。然而,其“起心動念” 【70】奧妙于書畫者窮一生博識與體悟生命情感與思維,及人生宇宙觀綜合蘊積,表述“心呈意象” 【71】之豐瞻人文藝術意味【72】。此為拙著行文之題旨,鍥入闡述中國書法、中國繪畫之藝術,及書畫審美之筆墨絮語。拙著蠡測管窺,雖薄有微悟,然冀知音者有所覺發(fā),興會感應。
![]()
著名文獻家邢文教授“分形書法”展示弘一法師“佛”字圖式。
江南白露,秋序夜雨,天籟傳韻,拂涼塵暑。執(zhí)筆行文,回望彌念,我材質(zhì)鈍拙,自學求是,踽踽孤行,幸蒙師友惠愛,予以指津,奮進篤行。饒公選堂先生【73】曾贈我“文章負奇色,懷抱多正思”書聯(lián),予以勉勵。每觀墨色神光,澄心凝思,肅然起敬。 傳播學家居延安教授【74】、抽象畫家張泓先生【75】為抽象藝術交流,贈以大文,為之增添亮點,篤誼可敬。歷史學家朱鴻林教授【76】,為談藝書信錄撰寫序文,情深意切,深為感懷。責編葉康樂先生【77】,嚴謹辛勞,敬業(yè)可嘉。溫州龍灣區(qū)文聯(lián)將拙著納入文藝創(chuàng)作項目,誠為感謝。文獻學家邢文先生【78】主持美國達慕思大學中國書法與手稿文化研究所,為出版拙著《心靈的秩序——中國書法與手稿文化研究》,運思策劃,費神耗時,博識遠矚,尤為感佩。際遇勝緣,銘記于懷。即緣于此,才有拙著出版之設想。 因緣和合【79】,感恩助緣于此書出版之師友與閱讀者。由于我才疏學淺,行文難免謬誤之處,敬請指正,予以補過。 章方松 戊戌白露于鹿城雙井頭曦虛齋 注釋 【1】猶如星星:喻意漢字構筑中國人文精神的星空。 【2】照亮黑夜:母親不知“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夜鬼哭!”母親說,造字者是孔夫子。“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朱子語類》卷九十三) 【3】惜舊廢字紙:過去鄉(xiāng)間設敬惜字紙爐,將廢舊字紙燒化。童年常見撿字紙的老人。《燕京舊俗志》記載:“污踐字紙,即系污蔑孔圣,罪惡極重,倘敢不惜字紙,幾乎與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 【4】蒙以啟悟:《易經(jīng)蒙專卦》:“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 【5】慧根:智慧之根本。 【6】半坡陶紋: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至今6000-6700多年歷史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 【7】殷墟甲骨:中國殷商王朝后期(公元前14世紀晚期至前11世紀中期)都城遺址──河南安陽小屯殷墟出土的王室占卜記事用的龜甲獸骨﹐包括經(jīng)過整治﹑鉆鑿﹑燒灼﹑刻辭的龜腹甲﹑背甲和肩胛骨等。因文字契刻于甲骨之上﹐故稱甲骨文。 【8】鐘鼎篆隸:指古代金文與篆隸書法。 【9】秦漢簡牘:秦漢時期簡帛書法文字。 【10】倉頡造字:神話倉頡為軒轅黃帝史官,搜集、整理與使用漢字創(chuàng)始人。 【11】諸取物象:《周易。系辭》:“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12】萬品六書:漢代學者將漢字構成與使用歸納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六種類型。 【13】睿哲易通:晉索靖《草書勢》:“類物象形,睿哲變通。” 【14】璀璨星宇:喻意漢字組成中國人文精神星空。 【15】超象意表:漢字以象表意有著特殊的審美意味。 【16】廣攝悉備:《周易·系辭》:“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 【17】照見宇宙:指漢字造象取于宇宙萬物之“意象”,亦與宇宙精神相照應。 【18】漢字實為人類文字語言智慧之表征:人類有文字語言與拼音語言,漢字是人類最古老而有著語音不可代替的功能。七世紀唐詩語言居然進入小學生課本。 【19】書為文極,文化書意:書法以文化修養(yǎng)為根本,達到極高意境,以文而化之書法,才有深厚的人文審美意味。 【20】漢字書法乃中國文化慧根之花朵:漢字書法以漢字為根本的智慧花朵。 【21】魏晉碑帖:指魏晉時代碑帖書法。 【22】秦篆唐楷:指秦代篆書與唐代楷書。 【23】金石玉璽:指金石玉器璽印篆刻藝術。 【24】敦煌寫卷:敦煌抄寫經(jīng)文書法藝術。 【25】王羲之:晉代行書家。 【26】懷素:唐代草書家。 【27】顏真卿:唐代楷書家。 【28】星空章法:中國書畫藝術的空間章法審美,自甲骨文從右至左,從上至下,以及繪畫以白計黑的構設,如同宇宙星空意象。見拙文《中國書法的星空意象》 【29】神采秀發(fā):《東坡題跋》《跋歐陽文忠公書》:“神采秀發(fā),青潤無窮。” 【30】天地有觀,萬物呈象:《莊子·外篇·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 【31】觀立象:《周易·系辭》:“圣人立象以盡意。” 【32】象表意:以象表述意味。 【33】意健行:《周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34】行勢運:以筆墨運行達到勢的藝術效果。 【35】運隨神:筆墨以神先于筆意。 【36】神通心:由神通達心性的妙用。 【37】心至道:由心達到道的境界。 【38】道法自然:《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39】線條縱橫,氣行騰躍,抽象幻妙:此處抽象意指書法家生理與情感、思維、理念綜合表現(xiàn)的生命精神意象。也是意指中國草書為人類最抽象的藝術,是書法家生命氣勢的表露。見拙文《仰觀宇宙與俯察江流——中國書法章法與線條的審美談》 【40】禮樂法度,物化神態(tài),游心天宇:宋黃伯思論書:“法度禮樂,不可斯須離。”禮樂為中國先民祭祀演化在而來禮制與樂章。此謂中國書法楷書蘊涵禮樂之法度?瑫孔衷煨投酥厍f嚴,形態(tài)物象,但書寫者心宇廣大,自由寧靜。 【41】與天地往來:《莊子消遙游》:“獨于天地精神往來。” 【42】漢字神性:漢字從甲骨文祭祀中走來有著神性的審美意味。 【43】章法空靈:書畫作品布局有蘊意著空性靈氣。 【44】神意運律:書寫者以神識與意念,運行書法氣度的旋律。 【45】氣象氤氳:《周易》云“天地氤氳,萬物化淳。”。“氤氳”亦作“絪緼”,指宇宙混沌的氣象。此處意涵中國書畫藝術章法空靈之處,流貫著書畫家生命氣場的動態(tài)現(xiàn)象。 【46】仰韶陶紋:同上半坡陶紋。 【47】秦磚漢瓦:秦代磚雕與漢代與當?shù)乃囆g造型。 【48】漢墓帛畫:指馬王堆帛畫出土漢代早期織物繪畫藝術。其吸收先秦、主要是楚國的藝術內(nèi)涵、風格和形象模式繪畫的特點。 【49】晉韻唐法,宋意明態(tài):古人云:“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意、明人尚態(tài)。” 【50】流美天地:漢代書家鐘繇云:“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51】筆融妙理,畫悟天機:筆墨融和著妙智理思,畫境悟識著天地玄機。 【52】自性智光:鄙人以“自性筆墨”來涵蓋中國書法的人文意義。這一概念來自于佛學;勰芰嬗姓Z云:“萬法從自性生。”“自性”原指眾生原有本來具足的自性,不需向外求。佛祖有語:“眾生皆有佛性。”此佛性指眾生皆有“自性”的清凈,緣于妄想與無始以來執(zhí)著貪欲而失去了原本清凈自性。借此“自心歸依自性”寓意,指書畫藝術為書畫家本具的“自性”表現(xiàn),因個性修養(yǎng)與學養(yǎng),以及人生經(jīng)歷閱歷的差異而出現(xiàn)藝術表現(xiàn)的差異。此“自性”指書家之“自心”,因自然生態(tài)與人文生態(tài)的總和人文精神感應而產(chǎn)生的書法筆墨。 【53】文道和合:文化素養(yǎng)與道統(tǒng)理學和諧融合一體。 【54】齊白石:現(xiàn)代著名花鳥畫家。 【55】傅抱石:現(xiàn)代著名山水畫家。 【56】豐子愷:現(xiàn)代著名漫畫家。 【57】踐履經(jīng)典自身藝術也邁向經(jīng)典化:從實踐經(jīng)典理悟經(jīng)典后,使藝術邁向經(jīng)典。 【58】中國畫經(jīng)典語言之師者:齊白石的花鳥、傅抱石的山水、豐子愷的漫畫,使其藝術中國畫語言具有經(jīng)典的代表性。 【59】中國畫山水人物隱含于天地之間:中國畫以渺小人物融入廣漠天地之間,有著中國“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的哲學意識。 【60】花鳥草蟲寄情于識性意趣,:中國畫花鳥草蟲皆是畫家情懷的深意寄托。 【61】然西洋畫則以人本體價值為主體西洋畫以人物為主體表述人性價值高于自然意識。 【62】人類情感、思維、理念:美國20世紀符號學家蘇珊·朗格,將藝術以藝術符號、符號的創(chuàng)造、符號的力量,作為探討藝術感情表現(xiàn)符號的藝術問題。她系統(tǒng)地發(fā)揮了卡西爾的符號論,認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chuàng)造”,使符號論美學自成一派,把藝術問題、藝術符號上升到哲學的角度,著重探討了音樂,舞蹈,文學,戲劇等藝術符號、藝術符號的表現(xiàn)力以及作品與觀眾的聯(lián)系等問題。情感:情:性情、情緒、思維、感情。感:感受、感知、感悟。符號:象征、喻意,隱涵著語言與非語言信息。作為中國文化意味情感的中國書畫藝術線條,蘊涵著豐瞻的非語言符號的情感意味,具有抽象性、感悟性、意會性的特征。 【63】中國書畫藝術以線條墨色為載體,傳承漢字歷史走向之意味;神識《周易》,仰俯天地,道法自然之淵源,妙造天文宇空星辰之意象;镕鑄《詩經(jīng)》、《楚辭》,唐詩宋詞之性情;融匯儒釋道涵潤心神之精義,貫通宇宙博大生命之節(jié)律;凝聚自然與人文綜合靈悟之博通,表述人類情感思維理念之自性智慧:此段文字概括中國書畫藝術人文精神的綜合蘊涵。 【64】惟道集虛:《莊子·人間世》: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然從變換思維理解,此“虛”為“虛空”也。虛空為空間,即有“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從“虛者,心齋”,虛為心也。 【65】觀照自性:一般人對書畫家的成就僅僅停留于文化與心靈、情感與思維感應而已。轉(zhuǎn)念思維,一切藝術皆是人“心之造象”。也即是“心之外相”呈現(xiàn)之“象”。此處“自性”,也正是“心”的綜合體現(xiàn)。此概念指出的意義,可以涵蓋過去對藝術的定義。比如西方美學認為藝術是人類的情感表述,藝術是象征符號,藝術是接受美學,藝術是意味形式等等。這樣從“自性智慧”出發(fā),理解“觀照自性”,可以統(tǒng)攝情感、象征、接受、意味諸多的指代。這就是筆者所試用的“自性筆墨”與“人文精神”,皆由上述概念出發(fā)而闡述中國書畫藝術的見解。 【66】學藝攜進:學問與藝術是相互促進的。沒有學問的基礎,藝術是不會有長進的。 【67】潛全息:指書畫家生理生命與情感、思維的全部潛在性信息。 【68】凝神筆墨:唐歐陽詢《用筆論》:“凝情翰墨,每覽異體奇跡。” 【69】落想:猶構思。清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二:“五言絕句,以此為落想時第一義。”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九:“其見愛甚篤,而落想尤奇。” 【70】起心動念:《地藏經(jīng)》覺林菩薩偈:“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人類的心理意識處于不停息的活動狀況之中。“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其細無內(nèi),其大無外”(《管子·內(nèi)業(yè)》)的妙用,從現(xiàn)代量子力學研究證明每個人的“起心動念”的宇宙波,處于無休止的擴散之中,會影響到整個宇宙的感應。 【71】心呈意象:藝術為人類心靈秩序所展示的有意味的形式。“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 (《孟子·告子上》)此“心”為支配人行為的意識。常用漢字之“心”為思想、情感、感知、意念、聯(lián)想,想象、思維等意涵!度A嚴經(jīng)》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藝術家一切意境,均由心念所營造。藝術正是藝術家心靈世界所展現(xiàn)的精神意象。 【72】人文藝術意味:英國美學家克萊夫·貝爾,認為:“藝術是有意義的形式” ,在不同的藝術作品中,線條、色彩等以某種特殊方式組成某種形式或形式間的關系,激起觀賞者的審美感情。這種線、色的關系和組合,這些審美的感人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這種“有意味的形式”,不可言狀而只能意會。意味:意:精神、意象、意思、意識。味:層次、意涵、意境。中國書畫藝術有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意味,真正解讀中國書畫藝術的“意味”,需要理解廣博的中國文化意涵。 【73】饒選堂先生:饒宗頤,號選堂,當代著名學人,享譽海內(nèi)外的學界泰斗和書畫大師。在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 【74】居延安教授:著名傳播學研究學人,見本書文章《抽象藝術:張泓的超具象孤旅》。 【75】張泓先生:著名抽象畫畫家。見本書文章《感覺至上,經(jīng)驗置后》。 【76】朱鴻林教授:著名歷史學家,見本書文章《云箋絮語序》。 【77】葉康樂先生:本書責任編輯。 【78】邢文先生:著名文獻學家,見本書文章《道貫宇宙,融匯博通——序邢文先生《道、理、禪與中國書畫》。 【79】因緣和合:諸多因緣相互感應而和合起來的因緣。春秋時期,和合二字聯(lián)用并舉,構成和合范疇。《國語·鄭語》稱:“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韋昭注:“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思是說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
![]()
著者章方松書法
章方松簡介 章方松,溫州市人,布衣學人。中國紅樓夢研究學會會員。 主要學術著作《中國上古文化與氣功起源》,書法研究《心靈的秩序——中國書法與中國手稿文化研究》(美國達慕思大學中國書法與中國手稿文化研究所出版),手稿書法作品《云箋絮語——章方松與羅峰藝社社員談藝書信錄》,文學評論《琦君的文學世界》,文學散文《母親的季候》《苔痕階綠》《松風絮語》等,為海內(nèi)外讀者所喜愛。 |